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云南文山三七工业园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面积约22平方公里,按照“一园三区一中心”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建设,即新平坝片区、东山片区、登高片区和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发展定位是紧紧依托文山特有的三七资源,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以三七为主的“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三七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40亿元以上,利税力争实现28亿元以上。

项目地址:云南昆明市

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

    园区规划面积约22平方公里,按照“一园三区一中心”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建设,即新平坝片区、东山片区、登高片区和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发展定位是紧紧依托文山特有的三七资源,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以三七为主的“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三七产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40亿元以上,利税力争实现28亿元以上。

   

一、资源概况

(一)三七资源
    三七(又名田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最早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三七全株均能入药,使用历史近千年,作为一种品质稳定、疗效显著的植物药,其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奇效一直被世人所公认,享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等美誉,民间使用已有上千年历史。

(二)三七的起源及分布
    三七起源于2500万年前的第三纪古热带的残余植物,适宜冬暖夏凉的气候,不耐严寒与酷热,喜半阴和潮湿的生态环境。因其对气候、土壤、植被等生长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所以分布范围仅限于中国西南部海拔1200米至2000米,北纬23.5°、东经104°附近的狭窄地带山区,现仅存于中国云南文山地区。文山作为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地,品质最为地道,人工驯化及栽培历史迄今已达400余年,种植面积、产量占全国98%以上,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

(三)三七的功效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科学家对三七的化学成份、药理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结果表明:三七含有70余种三七皂苷, 77种以β-榄香烯为代表的挥发油,17种以三七素为代表的氨基酸以及三七多糖、三七黄酮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揭示了三七在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以及抗炎、抗肿瘤、延缓衰老等方面的生理活性和独特疗效,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三七的开发利用空间。

二、三七产业开发情况

    三七是我州最具特色的生物资源。为加快资源的开发,“十五”以来,州委、政府高度重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机遇,把三七列为全州一大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按照“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种植为基础,加工为重点,销售为龙头,效益为目标;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行业化管理,科技化发展的道路;坚持以销定产,扩大深度加工,实施名牌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把三七产业培育成我州一大经济支柱”这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基地、加工、科研、市场”四大平台建设,采取建基地、抓认证、深加工、扶龙头和建园区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加大三七产业开发力度,从而在“基地建设、企业发展、项目开发、科技创新、产业基础”等工作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促进了三七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十五”以来,全州三七产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税利分别平均增长27.42%、26.9%和19.31%,2006年实现总产值16.22亿元,是2000年3.79亿元的3.28倍;销售收入15.59亿元,是2000年3.08亿元的4.06倍;税利2.74亿元,是2000年0.95亿元的1.88倍。各项指标均在“九五”期末的基础上翻了一番以上。

(一)三七种植业已步入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发展轨道。
    一是形成了以文山、砚山、马关、丘北、广南、麻栗坡和西畴7个县为主的最适宜区种植格局。2006年,全州有70个乡镇18925户农户(企业)和3个农场投资4.49亿元种植三七12万亩,采挖5.41万亩,产量达894.5万公斤,产值10.7亿元,三七的商品率到100%,已发展为我国最大的三七种植基地。整个三七种植业已形成基地化、商品化、规模化。二是标准化种植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州于2000年开始实施三七GAP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以来,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质监总局列入三七GAP示范基地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并已通过国家级验收。到2006年底,文山三七标准化种植已发展到7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58.4%;特安呐三七产业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公司、云南金不换集团公司1.58万亩的三七GAP基地先后通过了国家食药监局认证,带动了周边三七种植户的规范化种植。三是三七种植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我州于2004年9月成立了文山三七种植协会,吸收会员3199人,三七种植业已由零星分散种植逐步向懂技术、懂管理、有实力的大户和公司集中,已有基地公司13户。四是种植业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2006年,三七种植业解决长期用工11977人,解决短期用工548万人次,增加用工收入15361万元;当地老百姓地租收入4192万元;七农获利2亿元。

(二)三七加工业初具规模,已呈现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
    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围绕“做大规模、做强企业、打造品牌、提高效益”的思路,加快我州三七加工业发展步伐。以特安呐公司为代表的制药企业已凸显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格局,推动了三七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特安呐、金泰得、七花、金不换、金达利、七星、古林天然药业公司7户规模以上的三七加工企业,总设计生产能力达70亿元,其生产线已通过国家GMP认证,共提取三七总皂苷119吨。全州加工企业生产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4大类共119个产品。

(三)三七流通业日趋活跃,已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态势。
    一是形成了以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为主的市场、信息、贸易、物流平台。2006年,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三七交易量达500万公斤,交易额达3亿,已形成全国最大的三七交易市场,销售网络覆盖全国17个大中药市场。二是三七系列产品科研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生产企业近1000余家,生产药品3000多种,有名的云南白药、复方丹参片(滴丸)、血塞通系列、漳州片仔癀、东北红药等均以三七为主要原料。三是国内国际市场处于稳定上升态势。以日本、泰国、越南为重点的国际市场发展较快,2006年出口三七达100公斤左右。现已形成了州内消耗总产量12%,州外国内消耗75%,国际市场消耗13%的市场格局。

(四)三七药物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已形成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格局。
    到目前,文山三七药物产业园区开发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1.22亿元,基本满足入园企业建设的需要。行政区的州食药监局办公楼、天保海关办公楼主体和生活服务区的35KV变电站、特安呐职工倒班楼部分主体先后完工并投入使用;管委会、州三七研究所、州工商局、州质监局、联通公司等行政办公楼及科研用房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即将开工建设。目前,园区引进入园项目11个,其中:特安呐公司三七系列药品、保健品、食品和七星公司化妆品的4条生产线及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已建成投产;特安呐公司的三七初加工中心项目和金达利、开化七庄、三七科技创新中心、苗乡、天禾公司的三七系列产品生产线共6个项目各项入园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有望2008年全部开工(其中三七初加工中心项目已2007年5月开工建设)。2006年,园区实现产值4.2亿元,工业增加值2亿元,销售收入7.2亿元,税利770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7.79%、43.65%、83.52%、80.3%。文山三七药物产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三七科研、加工、信息、物流、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平台。

(五)三七科研步伐加快,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三七基础性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先后开展了《三七的地道性》、《三七标准》、《云南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三七标准品等一批国家和省级以及省院省校合作科研项目研究,已取得了31项国家、省和州级科技成果。尤其是在三七种植方面的研究方面,使三七GAP种植走在了全国前列。建立科研合作平台。三七研究所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中国三七研发中心;与中国中医研究院、上海中医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云南省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11家科研单位和院校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特安呐公司的科研已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已建立有三七种植研发体系、三七产业质量检测体系、三七科研推广体系;已构建起三七的研发平台,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三七产业基础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已构建起国家级的产业支撑体系。
    一是国家卫生部于2002年8月批准将文山三七列入保健品开发目录。二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2年11月批准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文山三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三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4月24日批准《文山三七》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四是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将文山三七列入国家中药现代化云南科技产业化基地;2004年国家发改委批准3万亩三七GAP示范基地建设项目;2004年列入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先后通过了国家验收。五是于2003年至2006年帮助2家公司的三七GAP基地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六是开展了“文山三七”证明商标的注册申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于2005年3月批准注册。七是开展三七种质资源保护申报,国家农业部已将三七种质资源保护列入指南。八是2006年7月,文山三七药物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土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审核,并被作为省级开发区给予保留,为下步园区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未来三七产业开发的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种植为基础,加工为重点,企业为龙头,效益为目标,完善产业发展链;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行业化管理,科技化发展的路子,打造三七品牌,提升三七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通过努力,力争到2010年实现三七产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税利在“十五”期末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分别达30亿元、33亿元和6亿元以上;2015年,三七产业总产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60亿元以上;2020年实现三七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三)采取的措施
    1、种植业方面。一是加强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促进三七种植有序发展。二是加强三七优良种子、种苗选育繁育基地建设,推进三七良种产业化。三是大力推进三七标准化基地建设,不断推进“订单”种植和 “公司+基地+农户+协会”产业化发展进程。四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推广三七GAP种植面积达90%以上。五是加强组织化建设,加快行业自律步伐。
    2、园区建设方面。一是调整和完善园区功能定位,使园区成为集三七“加工、研发、交易、展示、推介、信息、物流”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平台。二是理顺园区管理体制。三是理顺园区运作机制。四是研究制定园区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配套优惠政策,切实改善园区投资环境。五是进一步调整完善园区规划,并列入文山县城市总体规划盘子。六是加强入园项目管理,建立项目入园联合审查评估机制,确保入园项目质量。七是做好园区土地收储,以满足入园项目建设用地的需要。
    3、加工业方面。一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带动产业发展的格局。二是研究制定鼓励三七加工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及措施。三是引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产品的二次开发,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利用大品种开辟大市场。四是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编制研究工作,依托好项目、好产品实施对外招商。五是加强对企业的沟通、协调和服务工作,促进州内企业真正做强做大。
    4、流通业方面。一是培育扶持三七流通龙头企业,发挥流通企业的主渠道带动发展作用,逐步形成联动机制和战略联盟体系。二是整顿并规范以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为主的三七流通市场,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交易行为和流通秩序。三是启动并使用“文山三七”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识和“文山三七”证明商标。
    5、科研方面。一是加强三七科研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三七产业科研平台。二是创新科研机制,加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形成长期的、宽领域的合作机制。三是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抓好三七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努力培养出一批高、精、尖本土科研人才。四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提升三七专利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加大科技投入。
    6、行业管理方面。一是加快产业立法进程,建立起长效的产业支撑政策,有效保护和促进资源开发。二是重视行业部门建设。三是加强行业管理。四是加强部门配合与协作,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7、产业投入方面。一是建立三七产业发展长效投入机制。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银行的扶持。三是通过招商引资,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实现产业投资多元化。
    8、产业宣传方面。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开展宣传策划,建立系统性、持久性的产业宣传机制。三是开展三七文化研究,挖掘、整理和规范文山三七文化。四是通过各种媒体、网络和对外展示以及出书、影视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开展产业宣传。五是以2008年州庆暨第三届“文山国际三七节”为契机,对文山城区进行三七文化包装,并积极筹办三七学术研讨会、产品推介会等系列活动,切实营造原产地文化氛围,推动三七产业发展。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