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完善村庄规划体系 促进城乡联动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如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重大课题。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统筹考虑土地、劳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和城乡产业的关联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如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重大课题。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统筹考虑土地、劳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和城乡产业的关联性,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完善村庄规划体系,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村庄布局优化、土地利用集约、产业发展,将使城镇与乡村建设相得益彰。

  村庄规划体系主要内容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正逐步打破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的规划管理制度。村庄规划体系包括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村庄规划又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

  (一)村庄布局规划

  1. 以行政区划调整和土地规划、城镇规划等上位规划为依据,提出村庄撤并、迁移标准,明确迁移和保留的村庄的名称、地点、人口及用地规模;落实并调整近远期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
  2. 重点解决各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和新型社区的布点和发展规模;分区拟定村庄的各项建设标准。
  3. 按照《村镇规划标准》配置村委会、支部活动室、科技服务点、全民健身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协调安排区域道路、水、电、管线、供暖、通讯电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等。

  (二)村庄规划

  国务院发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编制村庄规划,一般分为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两个阶段进行。村庄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乡级行政区域的村庄布点,村庄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庄的交通、供水、供电、邮电、商业、绿化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住宅和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村庄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村庄布局规划不适应新型城乡体系变化趋势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统筹规划缺乏,对村庄建设中的区域影响与城乡互动缺乏研究,导致城乡各自发展、布局分散。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村庄规划的上位规划依据不足,使得在实际的操作中村庄分类发展(保留、拆迁或集并)等问题缺少指导,与区域整体发展态势也缺乏协调。

  (二)用地规划缺乏集约利用的机制

  当前,我国农村“一户多宅”的情况较为普遍,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转移,“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农村建设用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指标极为稀缺。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需要以确保农民利益为底线,建立有效的村庄用地退出和盘活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

  (三)产业规划缺乏城乡联动的动力

  传统村庄规划标准、技术规范并未充分考虑农村产业发展问题,在强调物质空间规划的同时忽视了对生产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农民增收的充分考虑。长期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观念固化,规划对农村的规定较粗略,对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等问题严重忽略,规划实施缺乏后劲和支撑,致使农村建设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从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看,村庄规划需要在村庄布局、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三个层面,将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离散、割据,转变为城乡一体化条件下的聚合、协同。

  政策建议

  (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从村庄规划编制程序看,应做到衔接上位规划与加强村民参与相结合,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一方面,村庄内许多建设项目如供水、道路、能源、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的决策权不在村里,而在县级。宏观层面,需要注重村庄总体布局,树立“空间全覆盖”的规划思想,重视村庄与城镇之间的联系,统筹优化城乡空间和结构,构建起“城镇-中心村-基层村”新型的城乡体系。综合村庄所处区位、空间布局型态、人口规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以及未来城乡发展趋势等因素,确定城镇转化型、迁建型、保留提升型和集中联建型等村庄优化调整模式。通过划分村庄类型,明确村庄等级,以指导单个村庄的规划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的能动性,加强对规划的事前调查,综合考虑到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村庄用地空间和服务设施布设等方面进行安排,防止村庄规划的城市化倾向。

  (二)城镇带动和以农为本相结合

  在村庄布局规划方面,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村庄布局规划需要坚持有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民就业的原则,也要统筹考虑城镇对村庄巨大的幅射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一体化建设。按照“试点先行、群众自愿、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原则要求,规划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促进人口集聚、资源共享,解决农村无序建房造成的耕地滥占、投资浪费、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既满足农民改善居住环境和建房的强烈需求,又有效节约土地资源,改变长期以来农村“有新房无新村”的状况。

  (三)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

  在村庄规划内容方面,应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因地制宜地将市场经济手段灵活运用到村庄规划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村“造血功能”,使村庄规划真正成为将村民利益落实到空间上的表达。村庄规划既要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又要解决生产问题,使村庄规划能够满足村民的工作、居住、出行、休闲等综合需求。村庄规划要重视村庄产业发展,提出产业发展方向,落实产业空间布局,提供产业发展的措施,为村庄长远的经济发展搭建平台,编制相应的专项规划。将产业发展策略、生产功能区和用地规模确定、农田及农村居民点整理、生产基础设施配置内容纳入到村庄规划中,以强化村庄发展的产业支撑。

  (四)融合发展和特色发展相结合

  一方面,将村庄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反哺等多方面内容结合进行思考,衔接区域发展、挖掘核心优势,为村庄寻找合适的发展定位。另一方面,受到规模的限制,村镇的发展不可能像城市一样实现功能的“大而全”,最重要的是形成自身的产业特色,构建核心竞争力。规划需要从区域综合分析入手,结合自身村庄的核心优势,明确其最为合适的发展定位,指导村庄建设合理、有序推进。

  (五)控制总量和盘活存量相结合

  在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应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总体要求,以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为目标,统筹规划村庄生活用地、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一方面,妥善处理好村庄规划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功能布局要以有利农业生产、方便村民生活为前提。加强村庄各类用地建设规模控制,避免无序扩张。推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资源节约、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保证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与土地整理规划相衔接,促进耕地集约利用;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和时序;与增减挂钩政策相衔接,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引导村庄适度集中建设,促进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率。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