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转型期教育改革方略: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结构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也对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息息相关,如何促使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教育发展模式......

  我国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对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新需求,应重视教育发展模式优化问题研究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也对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息息相关,如何促使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教育发展模式,以加快推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还需要引起重视并应深入研究探索。

  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的优化对于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作用极为突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进一步推进了人才需求结构的急剧变化。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仍大多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低端的状况下,不仅需要大批一流科学家及科技领军人才通过研发创新去改变和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也急需更多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的专业化劳动者,去适应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布局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需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发生了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普通劳动者转向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大变化。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收技工难的现象,反映出我国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也反映出我国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不足,是企业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普遍占比较低,即使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中,高技能人才也仅占本企业职工比例的3%~6%,而发达国家现代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已占到企业员工的40%~50%。

  优化教育结构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发挥职业教育这一主渠道的作用。适当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有利于解决就业市场中企业“技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也有利于解决用人环节的人才浪费与人才匮乏并存的矛盾。

  现阶段教育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使得教育能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协调一致。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优化职业教育专业,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既是惠及全民教育的关键因素,也是全面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及不同教育层次的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尤其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明显不均衡,其中除了各级政府对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外,师资力量配置与学生数量增长的比例也不够协调。

  以高校为例,2009年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规模已剧增到2285.2万人,在1999-2008年期间,普通高校和研究生招生数量分别以19.5%和20.4%的年均速度增长,尤其是2009年研究生招生数量再创10年来的历史新高。在1999-2008年期间,高校专任教师的数量仅以12.3%的年均速度增长,远远低于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同期增长速度。这种师资力量配置与学生数量增长比例不协调的状况,不仅会制约高等教育质量的加速提高,也会导致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需求的不适应。

  应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数量与质量不协调的状况。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等各个阶段的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同时,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国际知名学校、强势特色学科和市场急需专业,全面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使教育既能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又能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的高素质劳动者,促进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进一步提高城乡教育均等化水平

  国是农业人口大国,教育发展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由于多年来各地区对城乡教育投入不均衡等原因,使得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明显,对农村子女教育影响较大。

  尤其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数量逐年增加,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数量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08年,全国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已经达到884.7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约6%。对于进城务工人员而言,无论是否携带子女进城,都会对其子女教育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要么会面对留守儿童辍学问题,要么会出现流动儿童入学难问题,以及城市学校歧视性高收费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升初中入学率有所下降。据统计,2006年以来,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升初中入学率年均分别下降了0.5和0.15个百分点,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年有8.5万名学龄儿童不上小学,有5.4万名小学毕业生不上初中。

  特别是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幼儿的入园率尚不足35%,远远低于城市幼儿的入园率。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良性推进。

  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城乡居民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是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而教育公平的重点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尤其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投入、资助和保障机制。

  重点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资助力度。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切实落实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加快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进程,尽快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结束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和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极力消除辍学现象。使教育真正能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困难家庭和低保群体倾斜,使城乡教育的起点更加公平合理,以加快适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

  当今各国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方面的差距,尤其是普通劳动者与掌握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之间的差距。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应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方面的转变。

  一是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尤其要更新教育观念,要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应树立多样化人才、人人成才的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二是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建立和完善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去年上海市一项调查显示,约半数的中小学生每天只有2小时左右的空闲时间,且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学习仍是空余时间的重要内容。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弹性学制、开发特色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质,以促进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加快涌现。

  三是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创业就业、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能力相结合。加快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