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医养结合”知识整理解析

摘要:在“未富先老”和医养严重脱节的背景下,“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它将现代医护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注重老年生活保障需求中“养”与“医”的结合,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它打通了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优化和盘活了医疗和养老资源,是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盏明灯,必将推动养老服务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医养结合”是什么

1、“医养结合”的基本内涵

“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为一体,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医,包括医疗诊治、健康咨询、健康检查、临终关怀等服务;养,包括生活照护、精神心理、文化活动等服务。

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医养结合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医疗和养老的概念。一方面将老年人的健康和医疗服务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丰富和拓展了原有养老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即超越传统养老理念中只强调单一性的养老服务,而更加注重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兼得性,注重老年生活保障需求中“养”与“医”的结合,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

2、“医养结合”的特点

医养结合的特点可归纳为八个字:“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就是把医院和养老院合二为一,让老年朋友在养老的同时,得到充分的医疗保障。从广义范畴来界定,医养结合不仅是将传统养老保障与现代医疗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探索,还意味着一种跨越式的养老新理念。

从保障目的来看,与传统养老模式一样,医养结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生活服务,以使老人安度晚年;

从参与主体来看,它联合传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

从服务内容来看,由于引入了现代医疗技术,它能够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养老服务,有效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从保障对象来看,尤其适宜处于大病康复期、慢性病、易复发病患者等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从人性角度来看,它同时考虑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医疗需求,符合现代老年人“医养共需”的基本生活需求。

3、“医养结合”提出的背景

一方面,养老是我国当下亟待破解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权威数据显示,自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大关后,近年来出生率持续下降和预期寿命不断增加。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2.21亿,占总人口比例高达16%,远远超过10%的国际标准;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10.5%,超过国际老龄化标准3.5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4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同时,失能老人数量持续增加,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总数已达4023万。而且,由于我国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以及民众预期寿命的持续上升,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也催生了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

资料来源:《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医养严重脱节。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破解养老这一当下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实现“养”和“医”无缝对接,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医养结合”应运而生。医养结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它打通了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化解了“供需矛盾”,优化和盘活了医疗和养老资源,是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盏明灯,必将推动养老服务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我国目前“医养结合”模式

“医养结合”不但包括传统的生活照料服务,更重要的是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未来的医养结合发展方向是集医疗、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疗和护理、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

目前,全国各地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基本形成了以下3“医养结合”模式:“整合照料”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既有配建医疗机构或卫生室的养老机构,也有具备养老功能、开展老年护理的医疗机构;“联合运行”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由综合性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期或稳定期的护理服务;“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

1整合照料模式

“整合照料模式由单一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服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养老院办医院,即原有的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资质。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没有医疗资质,2014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只要有一个医生、一名护士就可以申请医务室,门槛大大降低。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还鼓励它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二是医院办养老院,即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现有的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只要有条件就可以开办养老服务。结合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原来的医疗机构可以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养老医疗服务。如北京市化工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医院,使老年人可以有病医病、无病疗养。

2联合运行模式

“联合运行”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由综合性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期或稳定期的护理服务。这种方式要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由医院安排医师及护理人员定期到养老机构为患病老人进行诊治及护理,并建立治疗档案,避免老人往返奔波。当养老机构中有老人突发疾病时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合作医院,由医院及时派遣医护团队进行抢救,实现互利共赢。如河南郑州第九医院与市内 31 家养老机构联盟,为养老机构定期随诊、义诊,并根据病人不同需求提供相应医疗服务。

3支撑辐射模式。

“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这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推行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这种情况目前比较普遍,很多社区,养老院就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也能及时处理,及时转诊。现在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有很多地方甚至排了几百人,这种模式也是国家特别鼓励的。

【三】近期“医养结合”利好政策盘点

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和《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都对医养结合提出了明确要求,营造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有利环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无疑,这些为做好医养结合工作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时 间

部 门

医养结合相关政策

  2015.11

国务院

《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实现有序共享,医养结合网络基本形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所有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都能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2015.03

国务院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明确提出医养结合,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

  2015.05

国务院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指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一方面,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另一方面,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

  2015.03

民政部

《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扶持和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对民间资本投资举办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在财政补贴等政策上要予以倾斜。要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一指导,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

【四】我国“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

1、政策保障不足

与医养结合有关的医疗、养老和医保政策受财力限制,对高龄、失能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保障不够,很多护理项目不能纳入医保支付,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力做到、养老机构难以免费做到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和上门护理服务。

2、养医衔接程度不高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未能有效衔接,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不足,护理床位比例偏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设施功能不完善。

3、服务能力欠缺

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中,老年人最关注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但目前,很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结合不紧密,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在机构养老中,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种疾病,对医疗服务需求强烈,但由于工资待遇低、职称评聘受限较多等原因,再加上硬件配置不足,医疗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入住老年人需求。导致养老机构高端企业管理和护理等专业人才匮乏,流动性大,机构可持续发展程度低。

4、工作机制不健全

医养结合的相关职能分散在民政、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消防等多个部门和单位,部门间政策、标准不统一,沟通协调机制不顺畅,管理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

【五】对策建议

1、从政府角度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标准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供有力支持,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方向,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紧密联系起来,减轻老人的费用负担。各地政府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纳人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卫生、社保、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要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标准、从业人员标准等,建认科学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便于监督管理。

2、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角度

养老机构要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不光注重日常生活照料,还要增加休闲项目促进老人的身心愉悦;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在招聘时严格要求,在平时也要搞好培训,设立服务标准,搞好标准化服务;要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提升硬件设施质量,搞好服务环境,提升在群众中的口碑。对于床位空闲率和就诊率较低的一、二级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鼓励其转型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比如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提供医疗养老双重服务,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还可以在内部设置不同的功能区,比如慢性病护理区、失能护理区、临终关怀区等,通过服务需求评估,将老人分配在不同的功能区里,可以实现因人而异,优质服务。

3、从社会角度

“医养结合”模式要想真正实现发展壮大离不开社会层面的支持和参与。首先要弘扬敬老爱老的孝心文化,宣传机构养老的贴心服务,让老年人人住养老机构没有心理负担;其次,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上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增加一些人性化设计,从点滴之处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再次,社会观念需转变对护工职业的误解,鼓励更多的人投人到老年人服务行业中来,缓解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短缺问题。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