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国家级新区据时代需求设定 产业规划应根据当地实际

所谓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2014年10月2日,四川天府新区的获批,意味着今年新升级“国家队”的新区数量达到5个,全国国家级新区总数上升为11个。

  国家级新区被如此密集地批复,原因何在?是否意味着含金量的降低?目前新区发展存在哪些普遍问题?

  嘉宾: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 肖金成

  国家级新区根据时代设定 目前尚未制定明确标准

  主持人:国家设定这种国家级新区有一定的标准吗?这个地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肖金成:国家级新区的标准和条件实际上是根据一个时代的需要所设立的。比如说第一个新区是上海浦东新区,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有几个动因。第一个是80年代我们设立了四大特区,深圳、珠海、山头和厦门,经过十年的发展,尤其这四大特区对改革开放的实验,对当地的发展以及对整个改革开放来讲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所以新区的经验也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同时上海的浦西,我们知道上海市区主要在浦西,也就是黄埔江的西边,黄埔江以东大部分还是农田,城市基础设施也很薄弱。为了发展上海、减轻浦西的压力,继续在浦东开拓更大的空间。我想当时设立浦东新区实际上有一个重要的考虑。一方面借鉴特区的模式、特区的经验,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举措来考虑。二是为了疏解浦西的功能,减轻浦西的产业和人口压力。三是为城市拓展新的空间。这若干个动因才使国 家设立了浦东新区,当然当时之所以叫新区我想这和浦西是有关系的,浦东相对于浦西来讲是新的城市拓展的空间,所以应该叫新区。

  我想当时如果不是在浦东、不是在黄埔江以东,可能叫浦东特区也是完全可以的。这是从它的功能和意义来讲,实际上它是具有承载国家战略北移,实际上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所以我想大家认识新区可能要从浦东来考虑,既是一个城市的新的城区,也是一个新的特区,实际上它承载了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早一点开发浦东可能效果更好。

  主持人:这是不是也就是今年国家密集成立新区的重要原因。

  刚才你说了今年一下推出了五个。我想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方面是新区从设立之后,它的效果非常明显,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也非常明显。此外,它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来讲,起到了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所谓的经济增长极就是在一个区域内为了促进这个区域的发展,选择一个优势比较多的地方,给它一定特殊的政策,另外给予资金的支持,并吸引大量的资本和企业到这个区域来,从而获得较快的发展。这样的效果实际上是一个增长极的效应,既然通过增长极可以促进这个区域的发展,那么这种效应也是可以运用的。

  所以今年以来在西部一些地方也批准设立了一些新区,国务院的意思也就是在中西部地区能够通过设立新区来聚集产业经济要素,使它迅速发展起来,从而能够带动区域的发展。

  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并非对立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滨海新区和上海的浦东新区,现在我听到一种说法是说这两种模式慢慢有一种分离,上海浦东新区慢慢地在向市场化靠拢,而滨海新区还是政府主导为主,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肖金成:实际上这是两个阶段,因为两者不是说它出现了分离,而是说浦东新区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开发开放。首先是以开放带开发,以开发促开放,是在这样互动的环境下经历了十几年,它的发展比如吸引了很多的跨国公司,吸引了很多国内的名牌企业和企业总部,发展速度非常快。那么到现在为止,浦东基本上空间已经被开发得不太多了,所以在前几年已经把南汇区给合并到浦东新区,原来浦东新区是500多平方公里,后来把南汇区合并过来以后已经扩大到1200平方公里左右了,也已经超过了1000平方公里,范围比较大。它现在已经设立了自贸区,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转型升级,所以它的市场化比较明显。

  天津滨海新区是从2006年开始,现在还处于一个聚集经济要素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的阶段。

  主持人:发展阶段不一样?

  肖金成:对,发展阶段还不同。当然,现在很多企业有的正在建设,有的已经投产,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一个开发阶段。我们想若干年之后它的方向还是会和上海浦东新区的走向是一样的。

  产业规划应根据当地实际

  主持人:但是现在新区的招商引资好像都挺难。

  肖金成:当然了,新区规划以后,尤其是规划的面积很大,希望企业到这里来投资,各种产业都来,有的新区的管理机构也非常着急。实际上开发区也有过这方面 的教训,就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不加选择的,只要企业来投资就给一块地,什么项目都可以搞,有的是占了地了很长时间没有产出,甚至没有投入,一些地在“晒 太阳”。

  那么新区会不会出现这些现象?据我观察各个新区也吸取了开发区的教训,也在不断地选项目。比如规划的时候就把一些功能区规划得很明确,比如有的是制造业功能区,有的是高科技功能区,有的是农产品的加工区,它都规划得非常清楚,你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都有一个门槛,也会限制进入。我觉得各个新区在这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都不是不加选择的,另外用地方面还是比较集约的。

  但是有一点我感觉到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有很多非常注重形象,有的应该是产业,尤其第二产业应该是主导,比如我们首先是发展产业,第二产业进来,然后创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就增加了很多的劳动者,劳动者要在这里就有居住的需求,然后再比如开发一些房地产,这是必要的。那么工业进来了可能需要有很多的金融、餐饮、 物流为他服务,他的服务业就相应发展起来。

  但是我们发现有些规划了范围很大、规模很大的CBD或者中心商务区,盖了很多的高楼大厦,寄希望于这里能成为一个金融中心,能成为一个什么总部基地,但事实上我觉得有些是有条件的,有些是不具备条件的,有些是现在不需要、将来需要。那么将来需要你现在就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去搞这个,那么这个时间成本就很高。我觉得这些是需要注意的,我们认为有些是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需要哪里就在哪里搞建设,而不是说不加思考的把这个全部都开发出来,一时大量的投入,寄希望于大量的国外银行、国内银行都来,寄希望于这里迅速地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市,这些东西我觉得有些是不切实际,有些是太超前,这都是需要注意的。

  国家级新区并非越多越好

  主持人:之前青岛的西海岸新区在审批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网上有声音说国家级新区的批复可能会暂停,那您觉得国家对国家级新区的批复思路会一直延续吗?

  肖金成:我觉得新区并不是说越多越好、越大越好,这要根据需要,因为作用国家级的新区一定要配合区域发展的战略,这个地方需要国家的支持,需要规模比较大的城市来带动,为了使这个城市尽快地成长,那就需要在这个城市对这个城市以更大的支持,提高它的地位,从而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我所说的这个经济增长极是按照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是一个点,这个点不需要太大,也不能太大,因为太大就需要太多的投入,你一旦投入不足效果就很可能不会太好,所以我们说一定要聚焦, 范围不能太大,太大了效果就不好,就等于摊薄了,你把一个亿摊到一平方公里效果就比较好,你要摊到十平方公里那效果可能就不太好,你要把它摊到100平方公里可能就没有效果。

  第二我觉得也不要太多。太多你同样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你投入不足你一下子搞十个,如果没有太大的投入它的效果也不会太好,我觉得作为增长极,这是要靠培育的,一个时期不需要太多,规模也不需要太大,所以我们说这个节奏要掌握好。

 你看这是深圳、浦东、滨海新区实际上是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初。那么到了2010年以后是不是需要新的?我觉得是需要的,你比如两江新区是在这个时候,又过了五年以后,前面都是十年,为什么现在五年就需要推出一个?就是我们现在一个是经济实力强了,不仅国家的经济实力强了,各省市的经济实力也强 了,所以有了两江新区,然后有别的新区像舟山新区、兰州新区、西咸新区这些新区就又推出来了。

  我理解为什么现在推出的频率比较高、比较密集呢?实际上我们说上世纪80年代国家经济实力也不太雄厚,你要搞得很多肯定投入不足,那个效果就不是太好,现在我觉得每一个省实际上实力也很强,比如 我们过去是集全国之力,现在能不能集全省之力搞一个?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既然集全省之力,那么像西部比较大的、实力比较强的省份也可以去培育一个经济增 长极,也可能成为一个新区,也成为吸引大家来投资的地方。比如基础设施搞得很完善,体制进展高效,政策也比较优惠,服务业也比较完善,这样它就能够迅速地吸引经济要素,它的效果也未必就不好,我觉得这也是近来批复新区频率比较高的原因。

  也不能说我们就十年搞一个、五年搞一个,既然效果比较好,我们也没必要按照过去的频率,也可以推出得比较多一些、快一些。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省来讲,你最好不要一下子推出太多,尽管是省里有能力去培育它, 但是你社会事业需要资金、环境保护需要资金、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资金,不要把大量的资金用到新区的建设和开发上,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当然,我们现在看来,加起来才11个,我觉得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这11个应该说还不是很多。尤其是西部、中部这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果要让它的经济加快发展,那么势必需要国家给予支持,也要有比较优惠的政策,或者体制要有所创新,实际是应该运用新区的模式。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