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绿心环形城市的起源

  绿心环形城市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的规划实践。荷兰政府为防止城市过分密集和连片,从上世纪50 年代开始明确提出从区域整体出发,按照不过分集中、在城镇间保留缓冲地带等规划原则,疏散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大城市的人口,保留中间被称为“绿心”(Greenheart)的大面积农业地区,发展成由大中小型城镇集结而成马蹄形状的环状城镇群,形成了兰斯塔德“环形城市带”(Ring City)的概念。
  1898 年霍华德针对当时的城市问题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思想,其中蕴涵的城乡一体等理念影响至今,“田园城市”的布局结构中孕育了绿心环形城市形态的萌芽。沙里宁针对当时的城市过分集中而产生功能混乱等问题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也成为绿心环形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思想源流。
1、绿心环形城市概念的起源
绿心环形城市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的规划实践。荷兰政府为防止城市过分密集和连片,从上世纪50 年代开始明确提出从区域整体出发,按照不过分集中、在城镇间保留缓冲地带等规划原则,疏散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大城市的人口,保留中间被称为“绿心”(Greenheart)的大面积农业地区,发展成由大中小型城镇集结而成马蹄形状的环状城镇群,形成了兰斯塔德“环形城市带”(Ring City)的概念。19 世纪英国规划师杰拉尔德?伯克(Gerald Burke)
根据这一特点将兰斯塔德命名为“绿心大都市”(Green heart Metropolis)。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兰斯塔德地区的城市群的城市功能逐渐有机分散,海牙是荷兰中央政府所在地;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并随着港口批发商业的发展兴建了重工业;阿姆斯特丹主要发展金融、文化、商业以及与港口有关的加工工业和轻工业;乌德列支是兰斯塔德第四大城市,是全国性会议中心。这种具有几个互相联系紧密、职能分工和专业化特点明显的中心城镇群,被称为“多中心型大城市”(Polycentric type of metropolis)。兰斯塔德与伦敦、巴黎等西欧或北美等其它大城市的基本区别在于,其城市的政治、商业、金融、工业、文化教育、服务等多种职能,不是集中在单一城市,而是分散于几个相对较小的城市或周围若干城镇,这些城市(镇)既相互分离而又易于联系。兰斯塔德都市区的发展历程表明,通过建立不可侵占的“绿心”、“绿楔”和缓冲带,建立中小城镇群,可以控制大城市规模,多中心的城市结构是减轻和避免环境及交通问题等大城市弊端的一种良策。
我国在1987 年的乐山城市总体规划中构建了绿心环形城市的形态结构。根据乐山中心城区的自然山水条件,基于乐山8.7 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明确提出“绿心环形”城市模式(Thegreen-core ring city),规划了“绿心―城市环―江河环-山林环”的城市形态结构。该规划于1992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未来生态城市”非政府高峰论坛上获得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造科技之星奖”,并受到广泛关注。(图1)此种城市规划的新模式一反传统城市发展的同心圆理论即布吉斯城市结构模式,由大片的“绿心”取代拥挤、密集、喧闹的城市中心地区,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与改善城市的布局结构结合起来,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是传统继承与创造发展的辨证统一。

2、绿心环形城市形态结构的理论源流
1898 年霍华德针对当时的城市问题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思想,其中蕴涵的城乡一体等理念影响至今,“田园城市”的布局结构中孕育了绿心环形城市形态的萌芽。沙里宁针对当时的城市过分集中而产生功能混乱等问题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也成为绿心环形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思想源流。
2.1 田园城市思想

霍华德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带动城市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疯狂扩张的时期。霍华德于1898 年出版《明日――迈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902 年再版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出田园城市(社会城市)的思想。田园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城乡一体,旨在把城市建设成一个布局合理、城乡结合的人类生活空间。通过新建一系列独立自主的城市,以达到高效能高活力的城市生活和清静优美的乡村生活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工业社会城市。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芒福德指出:霍华德的最大贡献不在于重新塑造城市的物质形式,而在于发展这种形式下内在的有机概念……城市与乡村在范围更大的生物环境中取得平衡,城市内部各种各样功能的平衡”。田园城市之间由绿野相隔,城市周围有永久性的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形成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和统一,同时城市内部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人的就近就业。虽然当时田园城市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发展之路,但其城乡一体的思想内涵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其目标都是为人类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的和谐城市。田园城市出现了“绿心+组团”式发展的思想萌芽,成为城乡协调、组团式协调发展的雏形。

2.2有机疏散理论
为缓解因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芬兰著名规划师E.沙里宁提出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学说——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沙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由此,他认为“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城市结构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又不脱离自然,使人们居住在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任其自然地集聚,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城市中心的地域上去。

有机疏散理论为绿心环形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消除大城市“单中心”发展的弊端,必须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对城市加以全面更新,应按照肌体的功能要求,分散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离开中心并合理发展。城市功能结构的有机疏散,为人们提供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享受到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又不脱离自然。绿心环形城市吸纳了有机疏散理论,对功能进行合理疏解,缓解了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功能集聚带来的人口、环境、就业等压力,为城市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