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

新型城镇化

  国家制订了一个相对谨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而在2012年,上述两个指标分别为52.6%和35.3%。这意味着,8年时间只需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7.4个百分点。而1亿左右的总落户量,也比此前传闻的2、3亿人口要少得多。以人均15万元的投资量匡算,产生的新投资建设量为15万亿元,比过去估计的25万亿甚至40万亿要小得多。整体来看,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基调是谨慎而务实的,这也体现了本届政府的执政风格。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3月17日全文公布,这份八篇三十一章、长达3万字的规划纲要,内容覆盖很广,甚至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范畴。实际上这并不奇怪,正如中国的许多重大改革,新型城镇化在本质上就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城镇领域的投射。

阅读新型城镇化规划全文可以发现,除了此前曾透露的内容——如人的城镇化、城市群、集约化发展、农地确权与流转、户籍改革、地方发债等问题之外,规划中还有一些不同于过去的内容,值得引起各方关注。安邦(ANBOUND)高级研究员贺军带领的研究团队仔细梳理了规划内容,通过信息分析方法提炼出一些值得注意的要点,受篇幅所限,只能给出简要分析:

    首先,国家制订了一个相对谨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而在2012年,上述两个指标分别为52.6%和35.3%。这意味着,8年时间只需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7.4个百分点。而1亿左右的总落户量,也比此前传闻的2、3亿人口要少得多。以人均15万元的投资量匡算,产生的新投资建设量为15万亿元,比过去估计的25万亿甚至40万亿要小得多。整体来看,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基调是谨慎而务实的,这也体现了本届政府的执政风格。

    第二,规划给出了明确的城镇化考核指标体系。在中国政府体系内要推动一件事,给出考核评价指标是很重要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从“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四个领域,给出了18项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既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标准,也是中央试图调整城镇化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尤其是对地方政府,这些指标将成为评价政绩的硬指标之一。我们相信,新型城镇化指标将会对经济政策有显著的牵引作用,并将对“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和制订产生不小的影响。

    第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受益领域是交通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国道基本覆盖县城,国家高速公路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民用航空网络不断扩展,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0%左右的人口”。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了系统性,不论在城市群还是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各种等级的铁路、公路及航空网络建设都是重点领域。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确信,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主要体现为单个城市的规模扩张,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则要限制单一城市规模的扩张,同时高度强调城镇体系之间的关联。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交通网络建设将成为重要的载体,也会成为投资充裕的领域。交通网络建设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将充满想象空间。贺军还认为,交通建设在未来6、7年的作用,甚至可能相当于过去十年房地产发展的地位。

    第四,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城镇间要素市场将成为重要的创新点。在强化交通网络建设的前提下,规划提出,要“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城市群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这一政策的含义是,推进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不同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这改变了过去在行政壁垒下的单一城市扩张的资源浪费,希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城市资源的开放共享。我们预计,未来将会有一批城镇在城市群资源共享方面成为创新的典型。事实上,在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的新型城镇化调研中,就发现有一些小城镇已经在自发地实践这种创新。

    第五,“智慧城市”正式进入新型城镇化规划。“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泊来的概念,在中国已经广为人知,但进入国家级的城镇化战略还是第一次。在我们看来,在规模扩张式的城镇化发展到极限规模之后,“智慧城市”概念无疑切合了中国要为空洞的城市增加内容、增添创新的政策目的。有理由相信,相关创新产业介入新型城镇化将得到政策支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时尚的创新概念,将会有更多在中国城市中落地的机会。要指出的是,过去在中国力推“智慧城市”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一直没有实现从概念到商业市场的突破。实际上,它们所缺的是一种将地方政府的战略需求市场化的“中间服务”——这样才能将外资的服务与中国的地气连接起来。

    第六,小城镇发展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规划提出了小城镇发展的三种模式:一种是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发展成为卫星城;二是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发展为专业特色镇;三是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和林场、农场等要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但从安邦团队的调研来看,国内小城镇发展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完全可以有更加多元化的创新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还提出,“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这意味着,综合实力强的镇将会拥有“权力升级”的可能性。在中国向三级行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强镇”拥有的机会将会成为一个例外。

    第七,新型城镇化的监测评估将成为重要的工作。规划提出,“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统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加快制定城镇化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在我们看来,监测和评估将成为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各级政府都会拿这些指标去考核及比较。据我们估计,2016年或2017年将成为重要的中期评估时间点,而各地也会把指标分解到每年来进行监测和评估。

    第八,只有创新才能从新型城镇化大潮中脱颖而出。规划提出,“继续推进创新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镇试点”。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将会分门别类地推出各种类型的创新评比,这将会对地方形成一定的激励作用,因为不同的创新可能会配套不同的优惠政策或资源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创新评比工作估计会由国家发改委来管理,而创新的种类将不限于前述几种模式。

    整体来看,新型城镇化规划被寄予了很多的改革与发展期望,它是中国新时期改革与发展的一步大棋。未来十年内,新型城镇化在中国将形成一轮新的建设潮,一个重要的市场题材和增长点。

[ 返回顶部 ] [ 关闭窗口 ]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空间规划

招商策划



项目评估

商业地产策划